嬌娘春閨

首页 | 分類:古裝言情 | 字數:3662

第105章

書名:嬌娘春閨 字數:3662 更新時間:2024-11-12 15:30:36

  趙宴平皺眉看著她的身影。


  她到底有沒有聽明白他的意思?


  稍頃,阿嬌提著一個食盒走出廚房,笑著遞給了他。


  趙宴平微微抿唇,提著一盒頗有分量的粽子謝禮離開了。


第96章


  五月初七, 大小官員復職,大理寺先審了長興侯私藏官府通緝犯人一案。


  長興侯咬定他隻是讓管事買了一個繡娘,並不知道繡娘的身份, 侯府管事忠心主子, 則稱自己的確買了崔家的女兒崔珍,但並不知道崔珍有官司在身, 他平時不出城門,哪裡會看見城門前的通緝告示,崔珍的官司也沒有鬧得滿城風雨。


  主僕倆是想撇掉私藏犯人的罪名。


  然而大理寺還掌握了其他證人。


  第一個就是在長興侯書房暗室找到的崔珍,崔珍作證, 她弄壞了繡鋪的昂貴料子, 自知賠不起,就想在進京的路上偷偷跑了, 沒想到爹娘另有打算, 將她賣給了長興侯。崔珍就將計就計,乖乖做了長興侯的人, 初一那日長興侯突然回來狠狠打了她一頓, 要將她交出去, 崔珍苦苦哀求, 長興侯才同意替她遮掩。


  為了證明自己句句屬實, 崔珍還拔下半邊衣裳, 露出了雪白身子上的新鮮傷痕。


  崔父、崔母交待的更多, 譬如他們是如何與侯府管事密謀神不知鬼不覺賣了女兒的, 以及侯府連夜派人去找他們要自願賣女兒的字據。


  大理寺還抓了侯府幾個小廝、丫鬟,這些下人都私底下議論過崔珍的官司, 更有一個小廝直接將這場官司告訴了對侯爺忠心耿耿的管事。


  綜合這些證據證詞,大理寺卿盧太公在早朝上遞了一封定罪長興侯私藏罪犯的奏疏, 請求淳慶帝批準。


  盧太公一請示,立即有言官當廷參起長興侯來,責備長興侯身為官員卻故意觸犯律法,身為侯爵卻仗勢欺人,十數年來手下多少無辜繡娘喪命其手,百姓怨聲載道,請求淳慶帝重罰長興侯,以肅朝綱,以慰民心。


  自然也有替長興侯說話的,但大理寺都證明了長興侯有罪,朝堂上討伐長興侯的言官更多。

Advertisement


  淳慶帝仔細看了看盧太公遞交上來的卷宗,看到崔珍身上遍布傷痕,脖子上還有一道深深的手印掐痕,以及大理寺找到崔珍的地點,便知道外面關於長興侯因為生母之死虐待府中繡娘的傳言都是真的。


  繡娘也是人,一個繡娘氣死了長興侯的母親,與別的繡娘有何關系?


  崔珍的姐姐便是死在長興侯府,長興侯還惦記崔瑾的妹妹,不惜讓管事高價買回去,足見其齷齪的心思。


  沒有證據的時候淳慶帝可以不理,現在證據確鑿,淳慶帝不想再用長興侯這種人。


  ======


  崔珍的案子很快就出了判決,崔珍家裡隻有沒直接出面的崔兄撇出去了,其他人都因協助崔珍私逃挨了板子、關進了大牢,服刑時間有些區別罷了。整個京城,除了阿嬌等人關心崔珍的判決,其他百姓都跑去看長興侯一家的熱鬧了。


  一個堂堂的侯爵,就因為私藏一個欠債逃跑的繡娘,被聖上罷了官職降了爵位,挨板子入獄前是侯爺,半年牢獄一過,出來就變成了伯爺。長興侯原來可是世襲罔替的爵位,現在一降爵,世襲罔替的好事也沒了,等長興伯一死,他的兒子們便徹徹底底的變成了平民。


  祖宗掙下來的榮耀,因他的私心說丟就丟,這樣的爹,恐怕連他的兒子們也都不想再孝敬他。


  除了那些受過欺凌的繡娘,無關百姓肯定不至於多痛恨長興侯,但能看到一個朝廷大官被罰,百姓們都很喜歡這熱鬧,大街小巷無人不談。


  孟氏一開始都不知道這麼多。


  侄女什麼都不告訴她,還是府裡的下人看到城門口的告示,跑回來稟報給她,孟氏才知道侄女聘用的一個繡娘毀約逃跑了。怕侄女虧掉的本錢太多,孟氏趕緊去了一趟繡鋪,可侄女輕描淡寫的,更擔心繡娘的安危而不是那三兩銀子,孟氏才松了口氣。


  沒想到過了一個節,侄女的案子竟然將長興侯都扯了進去。


  來往的官太太們隻提是大理寺辦的案子,孟氏越想越奇怪,順天府定下的小案,怎麼就引得大理寺出手了?


  官太太們隻聽熱鬧,具體並不了解,孟氏便帶著女兒薛寧,又來了一趟阿嬌這邊。


  鋪子前面做生意,孟氏從後門進的,對於這些鋪子與宅院連在一起的人家而言,後門才是正門。


  阿嬌聽說姑母來了,忙叫夏竹過來頂著,她去後頭招待姑母。


  廳堂裡面,七歲的薛寧坐在地上逗弄小孟昭,孟氏笑著看著。


  侄女剛提出要搬出將軍府另住的時候,孟氏並不同意,還反思是不是自己與丈夫哪裡做錯了,讓侄女受了委屈。但漸漸地孟氏明白了,侄女需要親人的關心,但更需要輕松自在的活法,侄女的身份讓她無法結交到十四五歲的官家小姐為友,年輕的官家少婦可能也不想結交侄女,自家的那些宴請對侄女來說都是負擔。


  搬出來,讓侄女自己做主,才是真的對侄女好。


  所以孟氏就挑了這處宅子,買下送給侄女。


  再後來,侄女又抱了小孟昭回來養。


  孟氏也想反對來著,才十九歲的大姑娘,貌美溫柔,改嫁並不難。可她一開口,侄女就搬出一大堆道理來堵她,說什麼京城的名醫都沒有把握能調理好她的身子,她就算能改嫁,也生不出自己的孩子,與其辛辛苦苦替別人養原配留下的孩子或是過繼來的子女,還要看男方家人的眼色,不如自立門戶,養個兒子替孟家延續香火。


  孟氏便動搖了。


  無論如何,侄女過得開心就好,侄女想做什麼,她全力支持就是了。


  “表姐,剛剛昭哥兒叫我姨姨了!”阿嬌一過來,薛寧炫耀地叫道,叫完還讓孟昭再喚一次。


  孟昭看著頭上插了兩朵絹花的小姨,乖乖叫道:“鴨鴨!”


  阿嬌與孟氏都笑了起來。


  孟氏打發薛寧帶孟昭去院子裡玩,讓丫鬟們也都去看著,她單獨問阿嬌:“崔珍的案子我都聽說了,就是有一事我想不明白,大理寺是怎麼攙和進來的?你可知道?”


  阿嬌垂了垂眸。


  街頭的議論她也聽了些,百姓們都在幸災樂禍長興侯一家的衰敗,最多再誇誇大理寺盧太公為民除害,誇誇聖上愛民,沒有一個提到趙宴平的,想來還是趙宴平初來京城,名聲不顯,還沒有引起外人注意。


  但阿嬌相信他的才幹,假以時日,一定能在大理寺出人頭地,姑母早晚也會知道他來了京城。


  阿嬌便說了實話,神色如常地笑道:“趙爺進京了,入職大理寺,舅舅託他送東西給我,正好遇到我這邊有難事,就託他幫我查了查。”


  孟氏聽到“舅舅”才反應過來侄女口中的趙爺是誰。


  去接侄女的那日,侄女誇趙宴平當捕頭多有本事,孟氏並未多上心,如今得知趙宴平一進京就把長興侯拉了下來,孟氏是真的吃驚了:“你是說,他隻用幾天的功夫,隻靠自己就查到了長興侯?”


  阿嬌不敢誇趙宴平太過,以免姑母誤會她還留戀什麼,便道:“長興侯害過崔珍的姐姐,他能查出來有什麼稀奇的,再者他隻是找到線索,剩下的全靠盧太公剛正不阿,寧可得罪權貴也要為百姓做主,沒有盧太公,他哪裡去敢對付長興侯。”


  孟氏可沒這麼好糊弄,趙宴平若是不敢對付長興侯,就不敢把事情捅到盧太公那裡,反過來,趙宴平明知會得罪長興侯依然願意攬下這案子,為的是誰?


  孟氏盯著阿嬌看了起來,意味深長的。


  阿嬌裝傻,袖子裡攥著手指問:“姑姑為何這樣看我?”


  孟氏眸子轉了轉,轉移話題道:“你舅舅託他送了什麼過來?”


  阿嬌長長的睫毛一扇,看著院子裡道:“兩包碧螺春,我們那邊產的茶葉,從本地買便宜多了。”


  孟氏哼道:“算他還有良心。”


  阿嬌暗暗呼了口氣,還好姑母沒有起疑。


  未料孟氏馬上又問起了趙宴平:“他來看你,有沒有說什麼?他當時放你放得那麼痛快,你一託他辦事他卻不辭辛苦地去做,為了你不惜得罪一個侯爺,莫不是心裡還念著你?還有,他一個小捕頭,怎麼會調去大理寺,封的什麼官?”


  孟氏不問則已,一問就是一連串,直接把阿嬌問傻了。


  在姑母犀利的審視下,阿嬌先解釋了趙宴平與永平侯府謝三爺謝郢的過命交情,官是謝家幫忙舉薦的,然後再解釋她與趙宴平的關系:“他隻是替舅舅跑腿,沒與我多說,他願意幫我,一是他本就心善,二是他丟過妹妹,最恨誰家賣女還錢,這才替崔珍一查到底,不是您想的那樣。”


  道理確實說的過去,但孟氏仍然覺得,趙宴平對侄女沒那麼簡單。


  “他幫了你這麼大忙,你怎麼酬謝人家的?”孟氏問道,如果趙宴平有所圖謀,可能會暗示侄女什麼。


  阿嬌笑道:“我能怎麼謝他,我一介女流又幫不上他什麼,鋪子裡賣的也都是女人家用的,想了半天,送了他一盒粽子,趙爺樂於助人,本也沒圖什麼,收了粽子就走了,次日把食盒還給江娘子,門都沒進。”


  孟氏皺了皺沒,若說趙宴平沒想著侄女,幫的忙太大,若說想了,這些舉動也太淡了。


  “姑母,我與趙爺的事身邊的丫鬟都不知情,您別說漏嘴,也別再琢磨了,人家一進京就在盧太公面前露了一手,往後前程似錦,就算要娶妻也會娶大家閨秀,再不濟也是小家碧玉,何必特意向我獻殷勤?我這身子,他娶我不可能,想納妾的話,咱們也不會答應,是不是?”阿嬌玩笑似的分析道。


  孟氏笑不出來,蹙眉囑咐侄女:“他既沒有要娶你的心,往後你也少與他來往,有什麼難題跟姑母說,別再去找他了,免得被人發現你們倆曾經的事,影響你嫁人。我知道你現在不想嫁,但你才十九,往後的事誰說得清?”


  阿嬌乖乖笑道:“嗯,我都聽姑母的,對了,姑父是不是快回來了?”


  孟氏瞪她:“故意轉移話題是不是?”


  阿嬌俏皮道:“才沒有,我是想姑父了,難道隻許姑母、表弟表妹想嗎?”


  孟氏看著侄女如花的笑臉,無奈地搖搖頭。


  晌午孟氏母女在這邊用了飯,才打道回府。


  阿嬌繼續經營自己的小鋪子,一邊也留意街頭巷尾的議論。


  長興侯是五月初七定的罪,除了罷官降爵,還要仗刑二十入獄半年。人關進去了,關於這案子的議論也漸漸從百姓們口中消失了,京城繁華天下第一,每天也都發生著各種大事小事,沒人會一直念叨一樁舊熱鬧。


  直到冬月初八,長興伯灰頭土臉地從牢獄出來,被兩個兒子接回冷冷清清的伯府,這案子才又被人提及。